坚定文化自信
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
西夏陵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文物——鸱吻
中华民族历史悠久,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文化遗产正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有力见证,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与不竭源泉。《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》中“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——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”部分,系统阐述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,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。
深刻把握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时代意义
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。从历史逻辑看,保护、传承、利用好文化遗产是民族永续发展与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。从价值逻辑看,文化遗产包含“看得见”的物质遗存和蕴含其中的“看不见”的精神内核,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脉。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能避免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迷失,挺立起“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”,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,增强民族共识和社会凝聚力。
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凝心铸魂、增强文化自信的民心所向。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,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坐标,体现了中华民族“多元一体”的格局,这些遗产是民族情感的纽带和集体记忆的依托。保护、传承、传播好文化遗产,能够激发最广泛的情感共鸣。这种共鸣是凝聚人心、增进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,回应了人民对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的深切情感需求,能够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,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。
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构建文明认同、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之需。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张张光彩夺目的中国文化名片,它们以独特的审美语言与思想深度,为理解中国道路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化“密钥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,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绝非封存历史,而是以守正创新的锐气,将文化遗产转化为赋能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,向世界展现“和合共生”的东方智慧,创造性地活化利用这些文化瑰宝,让它们焕发时代光彩、走向世界。
矢志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
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,宁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。创新落实“两线范围”制度,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保护工程,并建立军地协作机制,破解特殊区域监管难题;着力打造数字展陈,利用虚拟技术还原文化遗产,并将剪纸等非遗植入景区,成功打造“非遗+旅游”融合模式,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;全力推动西夏陵申遗成功,宁夏实现世界文化遗产“零的突破”,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就要立足当下、面向未来、系统施策,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,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保护好、传承好、传播好。
深化系统性保护与科技赋能。文化遗产形态多元,对一座城市、一个区域、一个国家而言,文化遗产构成大众及社会的精神生活、科研与教育资源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、文化创意和文旅融合资源等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坚持“保护第一、加强管理、挖掘价值、有效利用、让文物活起来”的工作要求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的保护体系,打破地域壁垒与部门分割,实现跨区域协同与整体环境维护。要大力运用物联网、三维激光扫描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,建立“数字档案+实时监测”双轨机制,对文化遗产本体及赋存环境实施可预防性保护与精准管理,形成统一监管、协同联动、有效保护、合理利用的合力。
创新传播方式与活化利用。让收藏的文物、古籍的文字活起来,必须创新传播方式与活化利用模式。要超越器物层面,深入挖掘并诠释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现代精神价值,构建兼具民族性、世界性、专业性、大众化的话语体系。推广“用故事讲道理”的传播方式,借助新媒体手段,将考古与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。在活化利用上,要推动文旅与经济、社会深度融合,借鉴故宫文创经验发展特色文旅产业,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经济社会效益,增强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。
推动活态传承与“两创”发展。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绝非静态保存,核心在于依托人的实践实现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要坚持以人为本,将传承融入生产生活,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,通过教育浸润、技艺传习等方式激发全民守护热情,实现从“少数人守护”向“多数人同行”转变。深化“两个结合”,坚持马克思主义“魂脉”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根脉”相结合,依托西夏陵等文化遗产,加强古迹、古籍整理与研究,深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叙事的融入,提炼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当代价值精髓。同时,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创新创造源头,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,通过科技驱动和价值再造,实现文化基因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性表达与发展,为强国复兴注入新的动力。(来源丨《共产党人》杂志)
热门推荐